柳州市创新养老模式全面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文章来源:市委政策研究室文档组发布日期:2025-03-05
近年来,柳州市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保障和监管机制,建成兜底为基础、普惠为主体、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城乡联动发展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2024年9月,民政部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县域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培训班,柳州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作为全国9个典型案例之一在培训班展示交流。
一、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架构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出台《柳州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推动养老服务内容和项目不断丰富,全面提升养老专业化水平。二是建立分类保障机制。制定《柳州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建立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两残补贴、高龄补贴制度,其中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性服务12项,社会老年人普惠性服务10项。优先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需要,重点为特困、低保等兜底保障的老年人,以及生活困难、不能自理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基础性保障服务。出台《柳州市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实施方案》,建立特殊老年人居家探访与帮扶机制,通过“线上监测+线下探访”相结合,对独居、空巢、留守老年人进行巡访,月探访率达100%。三是建立养老服务监管机制。出台养老服务质量“三个百分制”考核细则,采取日常监管和综合考评相结合、考核结果和养老服务补贴相挂钩的方式,实现了对全市养老服务的常态化监管,进一步督促服务机构发挥对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作用,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二、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推动养老机构提档升级
一是实施公办机构模式改革。聚焦公办养老机构在管理运营、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探索“1+N”联合体管理模式,把市、县两级养老机构管理模式辐射至乡镇敬老院,实现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二是建立支持民办机构可持续运营机制。落实资金保障,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5000余万元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具体措施有:对新建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3000元至5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对收住四类民政对象的民办机构,采用养老机构等级、老年人能力等级相结合的方式,给予每人每月60元至190元的运营补贴;为符合条件的养老护理员发放每人每月50元至400元的岗位津贴;根据老年人实际入住情况,给予每张床位每月100元补贴等,推动民办养老机构可持续运营。三是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业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作用,形成事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引入江苏乐惠居、上海安康通、北京积善之家等6家养老服务企业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培育了久元、柳钢仙源等12家本地养老服务品牌。开设养老服务专业院校4所,实现产教融合发展、供需精准对接,养老服务逐步由政府供给为主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转变。
三、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养老服务便捷可及
一是创新“一中心多站点”服务模式。积极建设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以街道为老服务中心为支点,在周边15分钟步行范围内建设若干个功能各异的社区为老服务站点,把为老服务中心交由专业化养老服务企业运营,在站点内提供日托、全托、休闲娱乐、康复理疗等养老服务,并将服务延伸进家庭,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1家,街道为老服务中心32个,社区为老服务中心3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88个。二是鼓励开展多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全市与医疗机构签订医养协议的养老机构80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6家,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机构5家,医养结合总床位数为2681床,逐步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可及的健康养老服务。三是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探索“辅具+养老”、“物业+养老”、“医疗+养老”等服务模式,为老年人上门提供慢病管理、中医康复等21项服务,进一步提升普惠养老服务的规模和质效。在街道(社区)为老服务中心设置康复辅具综合服务驿站10个,4家物业公司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利优质服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