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接二连三”延伸现代农业链条
文章来源:市委政策研究室文档组发布日期:2025-04-17
近年来,柳州市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通过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以三产融合延伸优势特色产业链条,将传统农业打造成为“富民产业”,走出一条现代化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一、柳州螺蛳粉:从“小米粉”到“大产业”的三产融合典范
柳州通过工业化理念推动螺蛳粉标准化生产,积极打造覆盖种植、加工、文旅的全产业链,形成了“原料种植—精深加工—文旅体验”的闭环链条。一是培育螺蛳粉原材料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多个县区建设螺蛳粉原材料标准化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鼓励支持农户开展螺蛳粉原材料种养殖,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更带动了就业增收。如柳城县社冲乡引入5家螺蛳粉原材料加工企业,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500余农户参与螺蛳粉原料种植,人均月收入超3500元。目前,全市竹笋、豆角、木耳等螺蛳粉原材料种植面积达11万亩,带动稻螺综合种养10万亩以上。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推动螺蛳粉产业集聚。柳州市鱼峰区作为“农地入市”试点,积极探索试点经验,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螺蛳粉原料加工厂建设,首宗交易即带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破解乡村产业用地瓶颈。目前柳州螺蛳粉原辅料配套持证生产企业182家,全产业链规上(限上)企业共102家,并认定柳州螺蛳粉相关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5家。同时,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数据中心,整合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数据,推动螺蛳粉等产业向数字化升级。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做好“农业+”文章。依托柳州螺蛳粉在全国的品牌影响力,积极打造螺蛳粉文化展览馆、螺蛳粉小镇等文旅项目,形成“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柳南区螺蛳粉小镇2024年旅游收入超2亿元。从“田间”到“舌尖”,柳州螺蛳粉产业链协同效应不断释放,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2024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过750亿元,同比增长13.4%,在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百强榜排行第27位,品牌价值达125.59亿元,带动超过30万人就业。
二、糖料蔗:科技赋能下的“甜蜜”产业链升级
柳州作为广西糖料蔗主产区之一,糖料蔗种植面积长期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为实现糖业资源高效利用,柳州市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延伸,从“创新育种—机械种植—精深加工”各环节发力,将甘蔗从单一制糖原料升级为“浑身是宝”的综合资源。一是积极开展甘蔗种业创新。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培育出“桂柳05136”等高产高糖品种,种植面积超100万亩,2023/2024糖业榨季年,全市糖料蔗进厂量达567.73万吨/年,相比2022榨季增长62.54%,为全国糖业稳定供给提供保障。二是加强农业机械化支撑。柳州通过“政府+企业+高校”模式,联合研发了甘蔗联合收获机、割铺机、剥叶机、打捆机、中耕培土机等装备,推广甘蔗“耕种管收运”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同时,在原料蔗进厂后,卸蔗、压榨、煮炼等流程均已实现自动化作业,实现从一根根甘蔗到一粒粒白砂糖的华丽变身。目前,柳州甘蔗生产机械化率超70%,农机装备贯穿全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的“柳州模式”。三是大力推动糖料蔗精深加工。广西凤糖生化公司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甘蔗被“吃干榨尽”——蔗叶用于发电,蔗尾养畜,蔗汁、蔗渣、糖蜜、滤泥等制糖过程的副产品做成饮料、纸浆、酒精、肥料、燃料等。广西大学绿色制糖团队与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建甘蔗糖业“水—糖”联产模式,实现变“废”为宝。
三、油茶:打造“苗木繁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产业链
近年来,柳州市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不断加强科技应用转化,强化油茶良种良法良技创新,积极打造集“苗木繁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油茶特色产业链。全市油茶林面积约90万亩,有200亩以上油茶基地142个,其中500亩以上油茶基地48个。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打造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出台并实施油茶“双千”计划、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等政策文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支持。利用油茶产业奖补政策、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创新经营机制等方式,引导农民扩大良种种植规模,建设一批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同步推进新造林与低产林改造。2024年全市油茶林面积约90万亩,200亩以上油茶基地142个,完成新造油茶林8.4万亩,实施低产林改造5.7万亩,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鹿寨县列入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二是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油茶良种良技良法应用。与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开展油茶品种的选育与研究,大力推广岑软、长林、湘林等良种油茶种植。加强油茶种植技术服务,编制完成《油茶种植技术规范》,建立油茶种植技术人员“专家库”,打造覆盖“市、县、乡、村”的油茶技术服务网。积极推广“油茶+中草药”等“油茶+N”整合模式,在柳州三门江油茶产业示范区建设面积2000多亩的油茶套种南姜示范基地,实现油茶产业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发展目标。三是深化精深加工积极探索油茶产品创新。复制推广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工业化思维发展油茶产业,积极打造油茶精深加工产业园,以加速产业集聚,引导企业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与企业、高校合作,陆续开发了茶麸洗发水、饲料肥料、农机设备等产品,为第二产业取得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