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构建“居家+社区+机构”联动体系打造养老服务新业态
文章来源:广西改革APP发布日期:2023-05-26
近年来,柳州市坚持把加快养老服务发展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聚焦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制度设计、创新服务模式等举措,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020年柳州市获评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2021年被民政部、财政部选定为首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之一。
一、建立“三个机制”,织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瞄准项目建设、政策配套、工作落实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养老服务格局。一是建立“一把手”领导推进机制。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联合民政、发改等32个成员单位,建立养老服务市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落实措施和进度安排,强化部门间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建立“一揽子”政策配套机制。在用地保障、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创新举措,推动相关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决定》、《柳州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管理办法》等10余个配套文件,形成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政策体系。三是建立“一系列”任务落实机制。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原则,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建立工作台账、成立工作专班,推动一系列重点任务落实、落细。
二、完善“三项制度”,破除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藩篱
针对养老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完善养老服务制度设计,强化资源要素支撑。一是健全“四同步”建设管理制度,解决“用房难”。完善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的“四同步”制度,明确设施种类、数量、规模以及布局,形成结构科学、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建小区移交养老服务用房46处,共计15159.76m²,规划新增养老服务设施643处。二是健全“订单式”人才培养制度,解决“用人难”。在高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在企业设立实训养老基地,采取周期性举办免费培训和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育,推动养老服务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平台建设。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员上岗培训率和持证率均达95%以上,养老护理员代表邱丽芸荣获“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称号。三是健全“综合式”监管评价制度,解决“监管难”。健全市县(区)、街道(社区)、第三方评估机构和服务对象的综合监督体系,实现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制定柳州市养老机构、街道(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三个“一百分”考评细则,加快建立养老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助力居家养老服务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022年,《柳州市居家养老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规范》被列为广西新立项地方标准。
三、创新“三种模式”,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围绕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探索创新居家社区和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有效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一是创新“政府+企业+机构”多元共治模式,做优居家服务。从建设、运营、人才、床位、税务、水电等6方面给予财税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分散供养特困、城市低保、低收入等6类特殊困难老人提供9类、42项个性化服务,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适度普惠。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本土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11家,引入区内外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5家,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017张。二是创新“综合体+五社”多级联动模式,做优社区服务。以32个街道为老服务中心为主阵地、31个社区为老服务中心为补充和延伸,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同时,创新推行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共同参与的“五社联动”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应急救援等专业服务,实现城乡养老联动发展。三是创新“互联网+医养+康养”深度融合模式,做优智慧服务。打造柳州市智慧养老平台,拓展智慧网络配置和智能电子设备穿戴等服务功能,动态掌握老年人生理指标及活动情况。持续推进柳版“1521”康养基地建设,推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融合发展,2022年在建项目8个,完成投资7亿元。依托全市31个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家庭医生团队1237个,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管理、中医保健、上门照护等综合连续性健康服务达42.2万人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