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深耕“农文旅”激活“源动力”实现“靓富强”柳州市融水县创新打造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模式

文章来源:广西改革发布日期:2024-06-26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享有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中国百节民俗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融水县着力深挖当地特色旅游、优质生态潜能和民俗文化,重点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旅游门户”集散地,优化“农文旅”产业结构,激活乡村经济发展“动力源”,形成“以农兴旅、以旅带农、文旅结合”旅游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发展。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量745.18万人次,同比增长52.9%,旅游消费82.94亿元,同比增长41.36%。融水县农文旅融合发展案例获评2024年广西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

一、构建“三机制”,建立民族文化旅游保障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三优先”保障机制。建立“点状供地”、“未利用地优先保障旅游新增用地”等制度,着力解决旅游扶贫项目用地建设,形成旅游业优先、项目优先、资金优先“三优先”旅游政策保障体系。二是构建资金扶持文旅产业发展机制。推行“三户联保”模式,简化信贷程序,发放乡村旅游支农性贷款近7000万元;每年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项目建设、A级景区打造、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破解乡村旅游融资难题。三是构建标准化服务机制。实施县、乡、村三级城乡风貌改造、特色村镇保护、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程,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旅游服务咨询体系,制定出台《融水苗族自治县打同年服务管理规范》、《融水苗族自治县金秋烧鱼节服务管理规范》等6个地方标准,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目前,全县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6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7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

二、打造“三个区”,推行文旅产业组团式发展

一是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以七彩农场、水融香轻奢茶园为重点,延伸创建融洲绿谷田园综合体等一批田园综合体,争创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全县稻花鱼、高山紫糯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县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8.78%。二是打造大健康旅游度假区。融水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5.36%,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双龙沟原始森林度假区、老君洞景区为重点,充分挖掘开发消夏纳凉、度假养生等项目。同时开发苗族医药疗养服务,培育民族医药健康旅游业态,建设桂北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截止目前成功打造广西森林康养基地3家,广西五星级森林人家1家,区级职工疗休养基地2个。三是打造民俗文化研学体验区。借力“中国百节民俗之乡”等系列民族文化品牌,深入挖掘苗族系列坡会、芦笙斗马节等节庆活动,以梦呜苗寨、风情苗乡等景区为重点,打造环县城民族风情及生态休闲旅游路线。同时推动节庆融入旅游景区,在梦呜苗寨打造苗族系列坡会之十九坡会,在梦呜苗寨、民族体育公园开展芦笙斗马系列节庆活动,梦呜苗寨入选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

三、探索“三个新”,扩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路径

一是创新“景区带动”新思路,探索打造特色民宿带发展模式。围绕景区深入挖掘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盘活闲置资源发展民宿,打造一批体现原生态、高品质山水宜居民宿,连点串线形成独具融水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品民宿带。双龙沟景区、梦呜苗寨景区带动县城北环方圆2公里的9家乡村旅游区、农家乐聚集式发展,打造环元宝山精品民宿民族风情体验旅游线路。二是打造“文化传承”新品牌,探索传统手工业多元化转型。依托民俗旅游,构建产业延伸新模式,打造集制作、教育、休闲、体验、传习、美食、收藏、展览为一体的多元化非遗手工艺产业链。引导和支持非遗项目由作坊式加工转型为企业化经营,采取“公司+基地+民间艺人”、“体验+研学+展示+销售”模式,拓宽市场销路。广西传统工艺孵化中心落地融水,先后建立了20家自治区级非遗传承基地、示范户,70多家民族服饰、工艺品制作店铺、基地,实现非遗产品向旅游产品的快速转化。三是实施“搬迁振兴”新举措,探索联农带农激励机制。积极实践“易地安置+旅游+振兴”发展路径,将帮扶发展产业园——梦呜苗寨景区无偿提供给搬迁群众使用,打造“微市场”、“微车间”、“微田园”,将易地搬迁安置房临街门面作为商铺,为安置户提供家门口创业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全县近3万脱贫人口通过旅游实现增收致富。


文档附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