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柳州市城中区创新构建“三位一体”循环机制解锁高质量发展“智慧密码”

文章来源:广西改革发布日期:2024-12-19

近年来,柳州市城中区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有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贯通,全力构建起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城中范式”。城中区先后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辖区多所学校获评全国十佳科技特色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一、筑牢教育体系新基石,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坚持实施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双轮驱动战略,着力培育特色教育品牌,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一是培育特色教育品牌,夯实现代教育新基点。打造科技教育名校“硬品牌”,鼓励各中小学以课改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科教资源开设机器人、编程、人工智能等新型课堂,建立科学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辖区景行小学、文惠小学等荣获“广西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示范单位”称号。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业”、“教育+农业”等业态合作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开设“启航课堂”、“互联网+”等专项技能培训,创新“阶梯式”、“订单式”培养机制,辖区300多家企业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举办各类培训课程30多期。三是营造科教氛围,拓展教育发展主赛道。着力构建科学教育“硬环境”,完善校园科教硬件设施,建立VR、“创客”、智能机器人等工作室,实现科技教育“场景化”。打造科学教育“软环境”,积极举办校园“科技节”,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社团、科技竞赛等实践活动,学生科学素养稳步提升。2024年辖区学校4人获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励,44人获自治区级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奖励。

二、塑造科技引领新生态,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建立健全科技企业孵化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加速转化。一是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构建孵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城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引进柳州市安和智能工程有限公司、润建(柳州)科技有限公司等53家工业互联网及科技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帮扶、创新辅导。2023年,城中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77家,占全市入库数量60%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制定出台《柳州市城中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暂行办法》、《柳州市城中区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方案》等政策,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奖励,引导科技型企业围绕国家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成功协助柳州两面针亿康药业、广西简易科技等企业通过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发放科技奖励资金207.8万元。三是优化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供给效能。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行动,建立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辖区企业与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3份,有效提升前沿交叉领域探索和成果供给能力。组织“专家服务团”、知识产权培训队伍深入企业、市场、社区精准指导,着力提升群众、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成功兑现辖区17家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18项,31个项目成果顺利通过转化认定。

三、构建人才发展新高地,涵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聚焦“引、用、留”多点发力,打造以市场配置为主渠道、产业集群为载体的人才集聚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一是打好“组合拳”,按下招才引智“加速键”。系统化完善紧缺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城中区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目录以及专家人才信息库,依托辖区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园、校外实训基地等8大平台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引进分类认定人才554名,吸纳700余名博士生、1740余名新业态青年人才在辖区就业。二是编密“育才网”,打造技能人才“蓄水池”。坚持以用为本,以辖区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核心,建立“1+N”技能人才培育服务网格,有效联动“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城中区享受特殊津贴名师工作站”、“医联体”等多个阵地协同育人,构建“准、全、活”的人才培育体系,打造“技能城中”品牌。三是筑牢“孵化巢”,送上人才保障“定心丸”。紧盯人才“急难愁盼”,全面优化人才服务供给和发展环境,组建党政、财税、新侨5个“高级人才服务团”靠前服务,当好人才“金管家”。打造青年人才特色服务品牌,出台《城中区关心关爱新兴青年群体十项措施》,发放青年就业创业补贴,举办多样活动,促进青年人才融入城市,激发内在动力。


文档附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