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航

中共柳州市委文件柳发〔2014〕1号 中共柳州市委关于印发郑俊康同志在中共柳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的通知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14-02-10

各县区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党组(党委、党工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中央、自治区驻柳各单位党组织:

  现将郑俊康同志在中共柳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报告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县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学习,切实贯彻执行。

  

                                      中共柳州市委

                                     201417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

      ——在中共柳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 2014年13日)

郑俊康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柳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是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开创柳州改革发展新局面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加快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为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五美五好”柳州而努力奋斗。

一、稳中有进,进中有为

柳州发展创造新的里程碑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柳州发展稳中有进、跨越发展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们乘着十八大的东风,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三十六字方针”,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和不利影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奋力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过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上4000亿元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新的里程碑。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6.9亿元,增长10.0%;工业总产值4020.7亿元,增长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2.6亿元,增长19.0%;财政收入285亿元,增长9.5%

过去的一年,也是柳州发展进中有为、再度扬帆的一年。围绕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广西“双核”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就如何突破经济结构调整难点、如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如何利用深化改革的最大红利、如何发挥开放合作最大优势、如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如何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作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工业再上新台阶”三年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计划等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声势浩大的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风暴行动”,掀起了重大项目建设的新高潮,并与上海社科院合作启动了新一轮的柳州发展战略研究,为今后510年的发展谋篇布局、规划蓝图。

(一)提质增效,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转方式、调结构成效逐步显现,工业增速在困境中探底企稳回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分别增长13.0%8.9%。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汽车产业打造自主品牌、挖潜细分市场大获成功,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60万辆,微车国内市场占有率继续攀升,东风柳汽汽车产销增幅超过30%。冶金、机械产业产值分别突破800亿元和300亿元。柳钢加快向高端用钢领域迈进。传统优势产业稳步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提速,产值占全市比重增至7.1%。二是创新驱动能力显著提升。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成功引进广西第一家国际技术孵化器。我市成为全国首批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三是园区集聚效应日渐凸显。工业园区产值占全市比重达53%。坚持产城融合,加快把广西柳州汽车城打造成为新的产业承载地、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区,汽车城年产汽车已达17.5万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增至两个。柳州北斗信息产业园正式奠基。四是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完成工业投资616.3亿元,增长30.9%,康明斯发动机、银海铝业等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增至790家。8月份,全区工业发展大会在我市召开,彭清华书记、陈武主席对柳州特色新型工业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城乡统筹,“三农”工作迈出新步伐。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9亿元,增长5.2%。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深入推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走在广西前列。强化农业科技平台建设,获批组建“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柳州分中心”。持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农民合作社增至1176家,入社农户2.3万户。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洋溪、落久水利枢纽申建工作有效开展,全市建制村公路畅通率达70%,新解决了18.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推进柳江、鹿寨同城化发展,不断夯实“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经济带”发展基础,全市城镇化率达59.45%。大力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扩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57元,增长12%

(三)优化升级,服务业发展谋划新布局。着力构建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备、发展更加协调的现代服务体系。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579.1亿元,增长8.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5亿元,增长14.6%。八大服务业重大项目开局良好,万达广场、华侨城等项目开工建设。“十大商贸工程”取得新进展,千亩钢铁物流园、步步高购物广场开业营运。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新建和改造城乡农贸市场22个,城乡消费保持畅旺。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由上年的19家增至42家,累计发放贷款突破百亿元;柳州银行成为广西唯一一家监管评级达到全国最好等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大旅游名城建设和宣传力度,国家4A级景区增至16家,名列全区第二,百里柳江创建国家5A级景区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融水、三江列入广西首批创建特色旅游名县,风情柳州旅游大篷车首次开出国门进行推介。

(四)建管并重,城市建设取得新成就。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十大建设工程”稳步推进,文惠桥完成改造,广雅大桥建成通车,地王国际财富中心主楼实现封顶,公用自行车租赁系统一期、城市快速公交一号线投入运行。打造对外交通新优势取得新进展,衡柳、柳南高铁开通运营,我市开始迎来高铁时代;柳肇铁路列入“十二五”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项目,在建五条高速公路进展顺利,白莲机场扩建通过初审,柳州港新泊位投入运营。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在旧城改造中,实行“三房”政策,即就地安置房、小房变大房、旧房变新房;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三个确保”原则,即确保失地农民收入比原来高,确保被拆迁农民住房比原来好,确保解决好养老、医保等相关社会保障问题。在全区率先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风暴行动”,启动违法建设查封机制,开通城市管理公共微信平台,累计拆除“两违”面积233.8万平方米。深入开展两轮电动车免费登记备案管理工作,累计完成上牌54.5万辆。

(五)普惠利民,文化建设实现新发展。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入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攻坚。强化正面舆论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家喻户晓。稳步推进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华侨城文化科技体验园正式开工,2013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再掀高潮。文化惠民深入人心,精编版《八桂大歌》实现“天天演”,各大惠民平台好戏不断。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原创女子群舞《仫佬仫佬背背抱抱》实现了我市中国舞蹈“荷花金奖”零的突破,三江侗族大歌《侗不离酸》、柳城“百村百戏”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5个。广播电视村村通无线覆盖快速推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白莲洞中国柳江人遗址博物馆正式动工。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多项国内外顶级体育赛事,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启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77元,增长9%。深入推进安居工程,全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6万套(户),实施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137.3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万户,三江县24650户以下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近期将全部完工。城乡统筹就业有效开展,新增城镇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再次提高了市区城市低保、市区农村低保标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启动实施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基本建设三年攻坚战,将新建22所、改扩建64所中小学校。广西科技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医疗卫生、人口与计生事业健康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扎实开展,新农合制度更加完善;出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办法,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下降。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畅通信访渠道,健全矛盾纠纷调解体系,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我市荣获“20092012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

(七)宜居宜业,生态环境有了新提升。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加大节能减排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我市连续两年在全区年度工业节能目标责任评比中名列第一。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继续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取得重大进展,争创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打造花园城市迈出了坚实步伐,种植各种苗木、植物345万株,全市新增绿地3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4.36%,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5.7%,柳州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深入开展“美丽柳州·清洁乡村”活动,探索建立清洁乡村的长效机制,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光明日报》推出了“美丽柳州”系列报道,对柳州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进行了推广。

(八)内强外拓,改革开放打开新局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增至2568亿元,增长24.5%。持续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多区域开放交流合作,积极推进柳来河一体化发展,通过市场运作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外贸出口降幅逐步收窄,柳工海外市场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汽通用五菱产品输出、管理团队输出和业务模式输出收到良好成效,实现了知识产权费用由“缴”到“收”转变。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签约内资项目254个,合作金额441亿元;市外境内累计到位资金超过6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3.6亿美元。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市私营企业达2.9万户,从业人员33.1万人,分别增长21.12%16.08%

(九)风清气正,党的建设呈现新气象。扎实推进“十大党建”工程,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实施干部工作“四个一批”和“五个一”工程,科学培养和选拔任用干部,确保了干部队伍梯队建设,确保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确保了“老黄牛”式干部不吃亏。实施“优秀人才接触柳州”计划、设立广西汽车城人才小高地和北部三县人才服务“三站一中心”,加快建立人才集聚和向基层流动机制。深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规划“14”文件,深化农村“创星升级”、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企业党建示范城”创建和机关党员进社区活动,有效夯实了基层基础、扩大了“两个覆盖”。突出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加大督查力度,公款消费、公车私用等不正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全市性会议、发文下降了10.53%25.31%,因公出国批次、人次下降了26.14%39.26%,公务接待批次、经费下降了40%50%。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四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好转。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凝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作用有效发挥,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提高,政协协商民主有效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统一战线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民族宗教工作稳步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会组织作用得到更大发挥。坚持党管武装,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扎实推进。

一年来,我们朝着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关心支持,离不开全市共产党员和全市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辛勤付出,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驻柳部队的同舟共济、鼎力相助。在此,我代表中共柳州市委,向所有关心、支持柳州发展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业发展格局仍没有根本性改变,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依然滞后;经济增速放缓一定程度影响了“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将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双重压力;统筹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文化发展、社会建设、民生保障、城市管理、环境改善的力度和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直接面对、迎难而上、突破困局,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二、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奋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务必按照中央的部署、按照自治区党委十届四次全会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对提交这次会议审议的《中共柳州市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决定(讨论稿)》,请同志们认真讨论,提出意见建议。我们要以2014年列为改革创新突破年为起点,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突出改革重点,集中力量攻坚,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柳州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一)深入学习,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全会的精神上来

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系统学习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深刻理解中央全会对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加强改善党的领导的部署要求,准确领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切实把中央全会精神学懂、学深、学透,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央全会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上来。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凝聚柳州改革发展共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打造紧扣柳州发展实际的体制机制,为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实现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克难攻坚,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实体经济大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民间投资主体之间或民间投资主体与国有企业之间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兼并重组、项目投资,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配套措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促进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

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的体制机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探索建立符合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要求的投资和监管模式,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引金入柳”力度,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优化城乡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加快建立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共同开发的创新模式,提高农村集体和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高层次人才优势,打造创新要素高地。

完善开放型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加快融入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科学谋划沿江工业布局与发展,培育壮大沿江产业带和经济带,加快建立柳州综合保税区,积极参与统筹区域开发建设的领导决策和协调管理工作。加快主导柳来河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柳来河区域规划体系编制实施。加快优化核心城市内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市县两级科学合理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和产业协作体系。

突出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格局,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产业新城、周边县城、重点乡镇四个层级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高度重视人的城镇化。扎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完善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加快形成社会服务公平和多样化的体制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体制机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国际职业教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市、县公立医院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完善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体系,强化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制度。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制机制。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形成建设法治柳州和平安柳州的体制机制。尽快启动较大的市申报工作。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子,加快整合执法主体,合理界定市、县(区)两级的执法职责权限,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加快建立以政府采购、定向委托等不同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机制,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动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排查、分析、预警和化解机制,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生产、互联网监管体系,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形成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清理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项目的动态管理,优化行政审批职能体系,加强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积极稳妥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全面推动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县(区)绩效考核分类指导,健全考核结果运用机制。

(三)统筹推进,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推动改革的综合能力,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建立深化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深化改革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也要积极配合,充分发挥主要职能作用,确保各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

建立健全各项改革落实和推进机制。注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按照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主体,系统谋划和全面推进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要根据中央和自治区的进一步改革部署,加快制定、充实、完善全市各领域的改革工作方案,细化措施,分解方案,明确责任,一项一项抓落实,确保我市各项重点领域改革有条不紊,真正把蓝图变成方案,把方案变成现实。

三、实业兴市,开放强柳

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

当前,宏观形势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进入了换档期,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将有效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有效释放拉动内需的巨大潜力;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的提出,则为我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对外开放与合作发展空间。从广西来看,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治区启动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并提出“两个建成”奋斗目标,形成了全新的战略发展格局。所有这些,为处于升级转型攻坚关键时期的柳州,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勇气和决心,把柳州置于新的改革发展大局,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尽快把柳州打造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

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抉择。实业是支撑柳州发展的脊梁,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柳州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开放是加快柳州发展的动因,没有开放贯穿于改革发展的进程,就没有柳州的曾经辉煌和再度崛起。发展实业与扩大开放互为促进、相辅相成,承载着柳州的未来和希望。“实业兴市”,就是立足柳州现阶段市情实际,把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在加快升级转型、探索产城融合的实践中全面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以实体经济的大发展带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提升。“开放强柳”,就是牢牢把握当前开放主导的新特征,建设公平法治、开放包容的城市环境,积极融入区域开放合作,向改革要红利、向开放要空间、向创新要后劲,汇聚优势发展资源,使柳州成为吸纳聚集资源的洼地、创新创业发展的福地。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是自治区赋予柳州的历史使命,是柳州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定位,就是要通过“实业兴市,开放强柳”,迅速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持续强化柳州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和主导区域发展,打造集集聚效应、纽带效应和升级效应于一体的区域核心增长极。

(一)加快升级转型,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

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强市之本,是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的主要平台。必须把工业作为发展之基和财富之源,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两化”融合,加快升级转型,保持好柳州工业在广西的领跑地位,为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提供强大产业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工业再上新台阶”三年计划。加大各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强优企业培育计划、中小企业上台阶培育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工业招商计划,加快工业园区和县域工业发展,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700亿元,三年累计工业投资突破2500亿元。

充分发挥支柱产业牵引带动作用。围绕支柱产业的上、下游关联产业领域,加快引进具有规模优势、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关联产业及升级项目,打造完善的全产业链体系。汽车产业要以建设汽车城为契机,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乘用车、商用车、特种专用车等产品,集成发展高技术含量零部件及现代汽车服务业,完善汽车配套产业链,推动汽车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多元化结构升级。钢铁产业要积极发展深加工,纵向延伸钢铁产业链,推动钢铁产品向深加工高端产品升级。工程机械产业要着力研发工程机械核心部件,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推动产品向世界级品牌升级。要坚持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持续提升产业层级和规模,焕发新的活力。

加快拓展新兴产业领域。大力发展轻工业。全面加快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生物和制药四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拓展以三大支柱产业新兴化发展为重点的产业领域。一是加快拓展智能制造产业领域。围绕智能应用技术,推动汽车、冶金、工程机械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带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推动柳州从传统制造业中心向智能制造业中心转变。二是加快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围绕汽车、工程机械产业,探索发展专业性云制造平台,推动相关软件和硬件技术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三是加快拓展新能源产业领域。以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管网在柳贯通为契机,以新能源工程机械和新能源汽车为导向,依托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广新能源工程机械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链,打造广西新能源工程机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二)推进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

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是强市之基。宜居宜业,是聚集人气、做大做强城市的前提和基础;产城融合,是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市的路径和载体。推进产城融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彰显生态宜居,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探索有柳州特色的产城融合体系,力争把柳州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发挥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功能。着力提升城市服务和承载能力。将产业高端化作为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的首要目标,依托商贸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和总部经济等产业发展,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和区域性服务中心。将扩容提质作为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的基本保障,加快提升城市发展布局、内外交通、基础设施、宜居生活等承载力,重点打造一批高等级城市综合体和特色城市景观,适时启动第三城区发展规划。将产业新城作为工业园区升级转型的主要方向,按照产城互动、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理念,推进产业新城产业集群化和城市综合化,着力打造以柳东新区为代表的一批产城融合发展示范点。

全面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实施大县城战略,提升重点乡镇发展水平,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推进周边县城和重点乡镇产业配套化、规模化发展,引导市区产业向县域延伸,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提升县城、乡镇产业规模。加强近郊三县重点乡镇与中心城市相关产业园区的协作配套,打造城市快环经济圈。科学统筹城乡路网规划,以城市道路标准规划建设市区和周边县城之间的路网,推进周边与市区交通设施无缝对接。加快重点乡镇就地城镇化,结合重点乡镇中心村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等工作,促进现有农村人口向中心镇聚集。

推进以人为本、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确保他们能就业、有保障、融得进、发展好。着力提高城镇生态宜居水平,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城镇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努力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注重文化传承,大力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严格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加快推动柳州电厂、柳化等企业退城进园升级改造。

(三)坚持创新驱动,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强市之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是升级转型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柳州发展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进入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按照“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支撑升级、引领转型”的发展思路,着力提升产业、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

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围绕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需求,重点支持现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和发展,积极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设计中心和检测检验中心。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以企业为主体,有效整合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带动相关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以创牌促创新,以创新创品牌,借助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和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两大平台,助推品牌建设,鼓励企业申请注册商标,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加快企业自主品牌成长,着力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和知名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示范、聚集和带动效应,推动企业重组和产业资源整合,拓展国内外市场,壮大品牌经济。深入实施第五轮创新计划,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持续提升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鼓励企业研发核心技术,推进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争夺行业“话语权”。

完善创新服务平台。积极扶持科技创新中介机构发展,为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以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为依托,推进火炬创新创业园建设,持续提升孵化能力。建设完善我市技术创新基地,重点为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场地、研发设计、试验检测、信息服务、技术交易、咨询培训等创新服务。强化产学研运行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体,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与扩散。充分发挥技术转移平台作用,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柳创业,努力将柳州建设成为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四)彰显文化自信,打造广西文化强市

打造文化强市是强市之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以经济发展塑城市之躯,以文化建设铸城市之魂。要赋予城市更为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吸引力,进一步凝聚城市的认同度、归属感和自豪感,让更多的投资者、新市民融入柳州、热爱柳州、奉献柳州。

打造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文化。极力培育和发扬具有柳州特点、体现城市性格、反映城市精神的文化,形成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对外展示柳州形象的无形品牌。大力倡导、鼓励发展具有时代精神、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以企业文化展示城市形象和精神风貌,集聚人气,汇聚人才。积极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打造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在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要更好地揉入国际、地域、民族等文化元素,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支持商会、协会建设,极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位外来投资者和新市民,都能融入城市、共建家园。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坚持把文化惠民、文化育民作为打造广西文化强市的落脚点,努力营造人人创造文化价值,人人拥有文化权益,人人享有文化成果的良好环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和改进管理,完善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经常化。加大对文化惠民的政策扶持,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层次、优化结构、扩大总量,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深入挖掘柳州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工业创意文化等领域文化,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策划举办各类重大节庆、赛事、会展等活动,带动文化、体育、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打造柳州特色文化品牌。支持广播影视节目生产。扶持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骨干文化企业。逐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五)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是强市之策,是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的重要平台。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实现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拉动新一轮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必须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巩固提升“桂中商埠”传统商业地位的基础上,从物流、金融、旅游、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尽快把柳州建设成为服务西南和珠三角、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以发展生产性物流为战略核心,加快建成与工业经济地位相匹配、符合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引导支持大型制造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将物流业务剥离和外包,实现“主辅分离”,扶持发展一批配套制造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物流与贸易功能,以大型专业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为依托,形成集加工、交易、质押、仓储配送于一体的大宗商品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生活性物流,建立和完善以服务城乡居民消费为主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几家全国一流的购物中心。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业融合发展,引进大型电子商务交易企业在柳州设立区域电子物流配送中心。

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不断完善以金融、保险、金融后台服务为主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壮大金融资源总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把柳州打造成为西江经济带区域投融资中心、保险和金融服务中心。鼓励并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积极推动金融地方法人机构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主导建设西江经济带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丰富区域内企业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帮助企业实现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直接融资,引导资本更多向实体经济倾斜。

加快建设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围绕都市休闲、民族风情两大价值主题,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速各种旅游要素聚集。打造柳州优势旅游品牌。提升“百里柳江”都市休闲旅游、“百里风情”民族风情旅游和环都市乡村旅游三大产品集群,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工业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自驾旅游,大力推进三江、融水创建广西旅游特色名县工作。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和错位竞争,提升旅游项目建设质量和旅游产品品质,强化柳来河区域旅游合作,提升大柳州旅游竞争力。

加快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切实满足本地及周边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发挥我市卫生资源优势、技术力量优势、品牌医院优势、环境建设优势、地缘位置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战略,依托综合改革和体制创新,持续提升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逐步把柳州打造成为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加快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壮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示范特色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不断提升柳州职业教育品牌影响力,形成“学技能、到柳州”的强大辐射效应。把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推动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结合,着重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与国际化结合,加快柳州职教园建设,探索发展国际职业教育,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职业技术培训基地。

(六)实现内联外通,巩固提升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

巩固提升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是强市之依。交通决定兴衰,交通昭示未来。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以及联通两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开通,区域交通网络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也间接把柳州推到了更为开放的前沿。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必须科学谋划,主动出击,发挥好柳州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畅通通江达海、出省出境通道,为“开放强柳”争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巩固提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大力推动大藤峡水利枢纽和航道疏浚建设,力争柳江早日达到常年通航2000吨级船舶的通航能力。重点加快推进柳肇铁路建设和柳韶铁路的规划落地,全面打通连接大西南与粤港澳的铁路大通道。继续推进柳州至梧州、三江至柳州、柳州至武宣、阳朔至鹿寨、三江至桂林、桂林至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改扩建等工程。争取开通至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国际航线,力争提升飞行区等级至4E。推进市内交通体系立体多元化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建设,积极谋划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依托交通优势谋划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做好区域中长期道路交通规划衔接,不断完善市、县路网体系,确保我市城乡路网与区域交通网络实现便捷对接。依托内联外通、快速便捷的现代交通网络,加快沿江、沿路产业布局调整,加强内河港口、物流园区、公路铁路站场建设,积极筹建综合保税区,全面加快融入珠三角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步伐。抓住高铁时代到来及连贯各县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全力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努力提升旅游发展水平。以缅甸天然气入柳为契机,积极推动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通过能源替代全面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助推产业升级转型。

(七)加强开放合作,建设公平法治、环境优良的开放型城市

建设公平法治、环境优良的开放型城市是强市之需。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开放、优越的环境促成各类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入柳,形成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大力推进法治柳州建设,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将城市运行全方位纳入法治框架,依法保障企业、市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诚信守法经营,不断提高市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深入推进平安柳州建设,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让城市更安全、企业更安心、市民更安宁。

营造开放透明的投资环境。发挥好政府在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方面的职责和作用,持续提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市场调控监管能力。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建立科学诚信的效能行政,建立公开民主的阳光行政。努力营造开明、开放的产业环境,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建设,搭建好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平台,创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对产业的投入,加快形成资金、人才和市场的聚集效应。

营造全民参与的创业环境。探索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坚持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拓展创业空间。切实抓好各种创业平台的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创业街区、创业社区。大力倡导和支持全民创业,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和创业服务平台,大力营造崇尚创业、支持创业、投身创业的良好氛围,着力扶持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发展,搞活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力争把柳州打造成为广西最具创业基础、最具创业能力的创业型城市。

四、稳中求进,提质增效

夯实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全面深入推进至关重要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2014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2014年作为柳州科学发展提升年、改革创新突破年、作风建设提升年,围绕“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全面发展、富民强柳”的总体发展思路,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突出提质增效、改革创新、作风建设三大主攻方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优环境,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加快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步伐,加快打造柳州经济升级版,为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五美五好”柳州打下坚实基础。

2014年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1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

(一)大力开展科学发展提升年活动,推动经济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实施“实业兴市”战略,持续提升工业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深入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工业再上新台阶”三年计划。坚持把产业项目投资作为“实业兴市”的有效前提,确保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培育一批,年度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实业兴市”的基础支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延伸汽车、冶金、机械、化工等重点产业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坚持把产业园区摆在“实业兴市”的突出位置,进一步明确各产业园区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着力打造汽车、机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三大千亿元产业集聚区,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把汽车城作为“实业兴市”的新增长极,不断丰富汽车产品线,加快零部件产业园区、研发中心区建设,不断完善综合配套和服务功能,确保东风柳汽乘用车基地竣工投产,汽车城汽车产量达45万辆,力争全市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实业兴市”的中心环节,加强技术攻关、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不断夯实建设创新型城市基础。

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召开我市城镇化工作会议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城镇带动农村,通过农村繁荣促进城镇发展,形成城乡互动格局和良性循环。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发展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三农”投资合理增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交通、电力和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投入,力争落久水利枢纽正式动工、洋溪水利枢纽申建取得重大进展;抓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特色名镇名村建设、新农村试点建设“三项会战”、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坚持以园区为载体,最大限度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和资源,加快形成县域内的产业聚集。以县城为中心带动城镇发展,推动就近就地新型城镇化,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城镇化的首要位置,把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切入点,尊重农民意愿,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

加快构建与工业升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体系。立足优化布局、提升层次、完善功能,突出抓好商贸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不断提升聚集人气能力和消费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电子服务、会展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扩大文化旅游、商贸流通、居家养老、医疗保健、家庭和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现代化水平,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增强农产品电子网络销售能力,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和新型流通服务网络。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柳州旅游的吸引力,着力打造休闲旅游城市。促进外资、外贸、外经健康协调发展,推动外贸出口恢复稳定增长,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走出去”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推动央企、外企、知名民企和金融机构入柳,力争在重大产业项目、产业链招商和填补产业空白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城乡并举、建管同步,持续提升城市宜居程度

大力推进城乡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把柳东新区作为城市建设重点和产城融合样板,力争在开发建设、产业发展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统筹推进城市路桥、管网及水、电、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中村、旧城片区改造力度,启动2014“十大建设工程”,持续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大力推进县城及中心城镇建设,推动柳江县、鹿寨县同城化发展,扎实做好撤县设区申报工作;鼓励柳城县、融安县建设服务柳州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大后方,加快融安县打造市域次中心城市步伐;扶持融水县、三江县围绕好山好水的保护开发利用作好文章。优化市区和县域路网,加大通村道路建设改造,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大力推动对外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城市运转更加高效、便捷。

着力改善城乡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确保如期成为国家卫生城市,深入打造“生态花园、五彩画廊”花园城市。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对柳钢、柳化原燃料实行仓储密闭管理,完成电镀工业园一期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着力提高环境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空气、水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全力加快第二水源建设,全面推动市内主要山体、山林破坏性开发的清理整治及环境恢复,加大城乡尤其是各县县城绿化美化力度,提高生活废水及垃圾的回收、集中处理水平。深入推进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风暴行动”,还城市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深入开展“美丽柳州·清洁乡村”活动,加强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加大水源、田园保护力度,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依法治市,建立完善城市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细化城市管理职责分工,以制度确保城市管理落到实处。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推行政务公开、社会事务公开,进一步拓宽公众诉求表达渠道,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和社会事务,以强大的社会主流民意激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正能量。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等辅助手段,完善公共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平台,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优化整合相关资源,提升执法与服务的效益与效率。

(三)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普及,大力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柳州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宣传柳州发展成就,增强全市人民对柳州的认同感,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引导全市人民热爱柳州、建设柳州。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健康理性和谐的舆论氛围。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深化“走、转、改”活动,提升舆论宣传时、度、效。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构建技术先进、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鼓励媒体科学监督、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推动解决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大力开展对外宣传,向外传播柳州声音、树立柳州形象。

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展开创城攻坚,大力治理不文明行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强化宣传引导,发动市民参与,推动全民创城。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大力倡导志愿服务,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细化创城职责,分解创城任务,完善创城机制,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创城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事业。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华侨城、奇石文化产业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文物,传承好非物质文化,支持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深化文化惠民活动,积极打造文化活动新平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继续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演艺娱乐等主导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柳州特色节庆活动的文化效应,提升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

(四)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提升社会建设水平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以内。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断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升参保率,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加大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和监管力度。坚持社会政策托底,根据实际财力和收入预期,合理调整各类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依法依规从严审核审批,确保社保体系平稳健康运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稳定商品房价格涨幅保持在合理区间,努力满足各类住房需求。

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得民心、惠民利的重大民生项目建设,研究部署一批满足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民生项目,办成一批人民群众直接得实惠的实事好事。进一步强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落实举措和力度,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速度稳定增长。以积极就业政策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继续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为更多的人就业创业、创造财富提供良好条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群体收入水平。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加快推进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基本建设三年攻坚,让每一个在柳州的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加快探索发展国际化职业教育。支持广西科技大学等大中专院校加快发展。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各类医疗服务水平。切实加强监管,保证食品药品安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权益。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发挥基层、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的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坚持和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化平安柳州建设。强化安全生产,构建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机制。

(五)开展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党的建设水平

加强思想建设,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崇高追求。继续实施和深化“十大党建”工程,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联系当前的复杂环境和各种考验,联系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推进理论学习,在锤炼辨别能力、政治定力、实践能力上下功夫,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总体要求,切实抓好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加强广大党员干部党史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抓好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贯彻实施。

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教育,开展党性党风党纪、道德品行教育,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增进群众感情、站稳群众立场,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推进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建设节约型机关。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坚持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把作风要求贯穿到干部工作全过程。加强制度建设,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

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发展、为民、务实、清廉、团结和公正导向,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坚持党管人才,扎实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和载体建设,提升吸纳和承载能力,构建引进人才、培育和留住人才的软环境。改进政绩考核工作,突出科学发展导向,选人用人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加大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不断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搞好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加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步伐,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丰富服务载体。加强干部“走读”管理,完善乡镇干部工作日期间在乡镇住宿和节假日专人值班制度。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廉洁自律。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查处违纪案件力度,建设廉洁政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严肃党的政治纪律,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大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更好地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扎实推进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和老干部工作。坚持党管武装,做好国防动员,扎实推进“双拥”共建。

同志们,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当前柳州的改革发展已迈上新的征程,面对全市人民的期待和重托,我们必须勇挑重当,不辱使命,功成不必在我,但求无愧于民。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有所作为,为夺取建设“五美五好”柳州新胜利、为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注:

一、“双核”驱动发展战略:即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把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作为“两区一带”的核心增长区域,以“双核”驱动广西发展的战略部署。

二、“两个建成”目标:即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把广西建成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干部选拔任用“四个一批”活动:即市委依据年龄段、层级、区域等因素,出台的一项竞争性选拔干部举措。一是在35岁以下、正科级满3年的全日制本科学历干部中,公开推荐选拔30名县处级年轻领导干部,主要放在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急难险重岗位锻炼,培养和储备了一批优秀干部人才。二是拿出44个处级、科级干部职位开展市县联动竞争性选拔,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推动市县之间、部门之间、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干部交流。三是推荐选拔一批任职时间较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老黄牛”式的干部,先后有15名副处级干部被提拔为正处级,20名正科级干部提拔为副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让老实人不吃亏,形成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四是选树一批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先进典型。4名表现优秀的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受到通报表彰。

四、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五个一”工程:即市委开展“优秀年轻干部成长计划”的主要内容,“五个一”分别为培养一批、锻炼一批、发掘一批、提拔一批、储备一批。

五、“三站一中心”:即柳州市专家服务基层融安站、融水站、三江站和柳州市专家服务基层工作中心。

六、“1+4文件”:即《柳州市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柳州市关于村级基层组织建设20122014年工作规划》、《柳州市关于村级党组织“创星升级”活动的实施方案(试行)》、《柳州市关于开展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提升社区党建“三有一化”水平的实施方案》、《柳州市关于建设“强优和谐”企业创建“企业党建示范城”的实施方案》)。

七、“两覆盖”:即党的组织覆盖和党的工作覆盖。

八、较大的市: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经国务院批准,拥有与省会(首府)城市相同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权的城市。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地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区)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九、云制造平台:即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制造技术以及新兴物联网技术等交叉融合,采取包括云计算在内的当代信息技术前沿理念,支持制造业在广泛的网络资源环境下,为产业、企业、产品提供高附加值、低成本、全球化的服务平台。云制造平台可通过信息技术,对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全产品周期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提供标准、规范、可共享的制造服务模式,让用户能根据经营需要,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获取服务、资源乃至产能。

文档附件:  

相关链接: